mar, 2025
CAR-T細胞首本地製 治血癌見效 中大:毋須海外處理 5人試驗4已出院
photo_2025-03-04 15.36.00 (2)

資料來源:明報 2025-03-03

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於本地製造CAR-T細胞,並開展臨牀研究評 . . . . . . (廖凱霖攝)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於本地製造CAR-T細胞,並開展臨牀研究評 . . . . . . (廖凱霖攝)

【明報專訊】中大醫學院先進療法研究取得進展,團隊去年開展本港首個臨牀研究,評估本地製造的CAR-T細胞對治療血癌成效,至今5名病人接受治療,其中4人已出院,初步發現患者體內活躍癌細胞已清除。以往病人細胞需運送海外處理,製作和運輸需46周,中大實驗室只需12日便完成細胞製造。團隊稱成果證明本地製造的CAR-T細胞對復發性及難治性血液腫瘤有成效,目標發明新CAR-T產品,以醫治實體腫瘤及紅斑狼瘡等免疫疾病。

明報記者 楊晨

血癌的常規療法為化療及骨髓移植,強度較高的化療有副作用及併發症風險,治癒率介乎三至八成。骨髓移植則是化療失效時的挽救治療,除了需要合適捐贈者,治療早期和晚期出現的併發症較嚴重,治癒率介乎三至六成。

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研究教授李志光表示,細胞治療是治療血癌的新療法,透過調整患者免疫細胞基因,令其具有辨識並消除癌細胞的能力,再讓免疫細胞在患者體內生長,以維持抗癌作用,達至較長存活期甚至根治。

涉基因編輯 CAR-T可辨癌細胞

李志光續稱,人體內的T淋巴細胞有免疫作用,但通常未能識別癌細胞,而「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」(CAR-T細胞)是經過基因編輯後的T細胞,猶如「識打仗的T細胞」,可依附並殺死癌細胞。

要製作CAR-T細胞,需先從患者血液分離單核白血球,及後進行T細胞分離、激活及基因轉移,變成CAR-T細胞,再進行CAR-T細胞擴張,經淨化及品質監控,最後將CAR-T細胞回輸病人體內。

中大醫學院開展本港首個先進療法製品臨牀研究,評估本地製造CA . . . . . . (中大醫學院提供) 中大醫學院開展本港首個先進療法製品臨牀研究,評估本地製造CA . . . . . . (中大醫學院提供)

現需美國製作耗46
中大實驗室12日即產

研究團隊指CAR-T細胞不算新技術,目前已有商用醫療產品,但此前本港病人要接受有關療法,需將採集的T細胞冷凍運輸至美國的藥廠,製作及運輸需耗約46周,部分病人或未能及時獲得治療。李志光稱,中大實驗室製造的CAR-T細胞毋須運送海外生產,製作時間亦縮減,細胞生產過程為12天,而從血液成分分離到回輸CAR-T細胞給病人則共需14日,可令病人盡快獲得治療。

另外,現時藥廠規定只有復發兩次的病人可使用CAR-T細胞療法,並限制病人須為25歲以下。中大製造的CAR-T細胞則可用於急性白血病首次復發、淋巴瘤等情况,且對白血病患者年齡限制為60歲。

為做到CAR-T細胞本地製造,中大成立高規格實驗室,並獲衛生署GMP(生產質量管理規範)認證。團隊後於去年4月獲衛生署批出「臨牀試驗/藥物測試證明書」,同年8月首名病人接受治療,該男童去年急性淋巴白血病復發,治療後已清除癌細胞(見另稿

試驗冀治20人 未來盼醫肝癌肺癌

截至上月18日,臨牀試驗已有5名病人接受CAR-T細胞治療,當中4人已出院。李志光說初步發現患者體內活躍癌細胞已清除,若能維持兩年緩解狀態,則算真正治癒,目標是治療20名病人,希望獲更多資金贊助。他說臨牀研究要求嚴格,例如器官嚴重受損、心臟或肝功能較差的病人並不適合,團隊會綜合考慮病人的身體質素和狀態。

李又說,目前全球的細胞療法研究進展很快,外國已有研究CAR-T細胞治療實體腫瘤的效果,希望中大CAR-T實驗室未來發明新產品,治療肝癌、肺癌等實體腫瘤,以及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疾病。

白血病童讚治療過程輕鬆 母笑言常「打爆機」

【明報專訊】中大醫學院開展臨牀研究評估本地製造的CAR-T細胞治療成效,14歲的Peter(化名)是首名接受治療的患者。他兩年前確診急性淋巴白血病,起初接受化療,幾經辛苦下病情回穩,去年不幸復發,最後接受CAR-T治療,效果顯著,目前已清除癌細胞。他形容治療過程輕鬆,慨嘆終可過上正常生活,其母笑言治療期間兒子常「打爆機(電子遊戲)」,較化療時更有精力及開朗。

化療後去年復發 新療法提早出院

Peter確診後接受化療,開始喪失食慾、反胃、疲憊、免疫力低,更曾因細菌入血引發敗血症,入住深切治療部近一周。媽媽Carol(化名)嘆道,那段時間「佢辛苦,我都心痛」。後來Peter復發,醫護團隊對Carol說傳統療法是接受骨髓移植,但有可能出現後遺症和併發症。Carol說,他們很快便決定讓Peter嘗試新療法,他去年8月下旬接受治療,過程順利,雖有發燒但未有不適,最後更提早4天出院。

「可以過番正常的生活」,Peter認為接受CAR-T治療輕鬆。Carol則笑稱兒子最喜歡玩電子遊戲,化療期間因頭暈疲倦,玩一會便說「我要瞓了,好攰」,但CAR-T治療時則常「打爆機」,掛在嘴邊的話也變成「媽咪我想買新game」、「(遊戲)爆咗,再買一個啦,爸爸」。

目前檢查結果顯示Peter體內癌細胞已清除,但仍需約半年待身體重構免疫系統,將在下學年重返校園。

73歲的李珍去年10月亦接受CAR-T治療,她10年前確診淋巴瘤,2022年復發。李憶述,復發時腫瘤位於臀部,「腫瘤大到(屁股)就變成3個」。她自言不畏懼死亡,但害怕腫瘤帶來的痛苦。化療和標靶治療皆不見效之際,醫護團隊建議她考慮CAR-T治療。她說最初有些恐懼,寧願「老人家行舊路」,但因信任主治醫生,決定嘗試。

淋巴瘤婦讚快靚正 重獲新生

上月檢查結果顯示,李珍體內已無活性癌細胞,她形容CAR-T治療效果「快、靚、正」,提到過往化療需注射大量藥物,有時72小時才輸完藥,非常辛苦。她亦感謝醫護團隊令她重獲新生,鼓勵同路人要對自己和醫護多些信心。

Other News